3
浏览这些天,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。杨校长在致辞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话,说“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。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,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……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,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。”这番话说得很重,但却切中当下中国大学病灶。
前不久大学同学聚会,有人幸福地回忆起某位老师在家亲自下厨给学生解馋,有人感慨在读书的时候没好好谈场恋爱,还有人则遗憾求学时没能好好读几本自己想读的书……而关于专业方面的问题,几乎无人提及。大家难以割舍的是与青春、自由、天性解放和人情、人性相关的记忆,至于分数、专业知识等等,则早已湮没在如水的时光里。
在希腊文中,“学校”一词的本意是“休闲”。对于古希腊人而言,学校是一个休闲场所,在身心放松、没有太多功利因素羁绊的状态下,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追求知识。直到今天,欧美许多著名大学的核心部分仍是“人文学院”,除了传授单纯的知识,其更重要的使命是推行“人的自由教育”,注重培养有德行、有思想和判断能力、有人类共同理想的人。爱因斯坦与杨玉良,他们之所以对有关理想、德行、尊严和自由的教育强调得无以复加,显然是基于对大学本质的深刻认识。
经过连年扩招,中国大学录取率已达75%左右,大量学生涌入大学校园固然带来了全民素质提升、就业压力延缓乃至提振国内经济需求等诸多好处,但管理粗放、流水线作业和功利色彩浓厚等弊端也日渐显现。教学以就业、实用、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导向,学生从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便开始忙于考证、打工、实习,为找份好工作做准备。这样的教育模式很“入世”,但却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相去甚远。用杨玉良的话来说,“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,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,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,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。”这种有“量”无“质”,有“名”无“实”的大学教育,已到了亟需变革的时候。
中国高等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学校规模方面大干快上了这么多年,现在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大学何为的问题了。前段时间采访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校长徐扬生院士,在谈及什么是好的教育时,他坦言“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感动,而非灌输知识的手段,学生是教育者试图点亮的一盏灯,而不是去注满水的一只杯子。”与一些欧美名校一样,港中大实行的是书院制,书院负责专业教学以外的所有事情,包括宿舍、食堂、运动会、奖学金等等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