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作文新颖人物素材 语文作文万能素材摘抄

2023-01-07 13:10 6 浏览

在写作文的过程中,如果我们能根据题目在文章中加入一些新颖的人物素材,无疑会为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。下面小编整理了几个高中作文的新颖人物素材,供大家参考!

哭完了,我就去打仗

人最应学会的本领,即是自重。自重的表现之一,就是不批准自己犯贱。

骆以军在散文集《我爱罗》里,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:一个女孩,受了些情伤,夜夜笙歌,过着每天坐在酒吧等天亮的日子。一天,她又喝得烂醉,蹲在巷口吐得一地都是。颓废中,突然听到一阵密集的脚步声,抬头望去,才发现是一群人,正背对阳光朝氣蓬勃地跑步。 “他们已经开始了今天的生活,”女孩长叹道,“而我还留在昨夜。”

这个短故事令人看了很难过。一来,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走不出的痛苦;二来,你又为她的不愿走出而心生遗憾。

大学时,文学老师曾在课上激昂语之:“人,最容易感动于自己的贱。当你为自己疯狂落泪时,即是最危险时。你们每个学生,尤其是每个女生,都要在心里刻上这句话……”

他一个半老头子,头发花白,态度端肃,极少谈感情,忽然谈起,竟是如此犀利明白。而我后来所见,都证明了他的话。

1896年,汤姆•勒弗罗伊离开简•奥斯汀。没有告别。没有留言。没有交代。

他们在聚会中一见如故,相谈甚欢。连那种机智的刻薄,都一拍即合。她喜欢上了他,做了很多关于他的梦。但汤姆不能娶她。作为流亡的贵族,家族的复兴,都寄托在他的婚姻上。他悄悄离开。从此,再没出现。多年以后,汤姆对人说:是的。爱过。

然而并无必要。简•奥斯汀用创造,代替了情绪的消耗。那段时间,她写下《理智与情感》《傲慢与偏见》等名著,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女作家。

她很快就已释怀。在《傲慢与偏见》里,她说:与往昔怨恨,是今时之阴影。

是啊,昨日种种,皆成今我。今日种种,方成新我。切莫踌躇,莫停留,莫沉溺。

人这一生中,谁都曾在长夜里痛哭;谁都曾被苦难吞噬;谁都曾在命运的短刃之下动弹不得;谁都曾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击伤,被背叛,被侮辱,被打倒在地……痛彻心扉,无人可以援救。可是,一切都会过去的。天总会亮的。

要做零差评的好演员

2017年4月,《花兒与少年3》如期播出,与往年一样,有颇有情怀的文案,有养眼的鲜肉花旦,也有好坏不一的评价与质疑。这不,18岁的小花宋祖儿就招来了质疑——“宋祖儿是谁?她怎么上的《花少》,该不会是有黑幕吧?”

确实,宋祖儿在大众的印象里并不深刻,这个18岁女孩的代表作只有一部《宝莲灯前传》,且一晃已近十年。《花少》的播出或许让记忆力好的观众想起了她,但是也产生了一些谣言,诸如“从小性格刁蛮”“只跟有钱人交朋友”“工作人员都不喜欢她”。

其实,宋祖儿的身份并没有那么神秘。她于1998年出生在天津,妈妈是北京人,因觉得北京的教育环境更好一点,便带她在北京上学。那时宋祖儿二年级,从主持升旗仪式,到上校广播台;从学校的小晚会出演,到跟学校表演队伍上春晚,热爱文艺的她积极争取每一次机会,直到她被选中拍了公益电影,才最终争取到了拍摄《宝莲灯前传》的机会,让观众认识了她,从而进军演艺圈。

宋祖儿从小就爱看美剧,在看美剧的同时,她的英语口语也得到很大的提升。在北京读完初中后,严重偏科的宋祖儿对出国动了心思,但宋祖儿并没有得到家人明显的支持,妈妈只是放话:“如果想出国,就自己去争取,如果有学校要你了,那我哪怕卖房也会支持。”于是宋祖儿多方打听,中介太贵,她就干脆买了一张电话卡,每天半夜给美国学校打电话咨询,然后准备材料申请学校,最后竟真的出去了。

抱着对美国的各种幻想,宋祖儿启程去了学校,寄宿在一个美国家庭里,在那里,她需要帮助寄宿家庭的大人们看孩子、换尿布、冲牛奶。上学期间,《洛杉矶捣蛋计划》剧组找到了宋祖儿,这本是件开心的事,但拍完戏回来,宋祖儿在寄宿家庭的房间却被换到了地下室。那是个冬天,堆满杂物的地下室阴冷异常,宋祖儿无助地站在地下室门口,想哭又忍了回去,倔强的她不愿软弱,旧床单、海报、毯子装饰一番后,她又开始了自己的奋斗。

在外经历的委屈让她更成熟,也更加懂事,在美国读了三年书后,她不希望在国外继续深造的经济压力给母亲太多的负担,毕竟当初母亲为了支持自己去国外念书卖了家里的一套房子。所以,她选择回到国内发展,再次进入演艺圈。

年龄虽小,但宋祖儿却有自己的人生感悟与要求——“做人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”,这是她上学时努力攻克数学未果领悟到的道理。她说自己才刚刚18岁,还有很多犯错误和改正的机会。但不给自己压力,并不是不严格要求自己,“小时候拍戏,我是一个零差评的孩子,我希望保持这一点”。显然,这一句话就泄露了她想要在演艺路上取得成绩的“秘密”!

18岁,正是张爱玲“出名要趁早”的年龄,这不,几期《花少》下来,“百变小花”“话痨少女”“省钱小能手”等吸睛的话题已经向宋祖儿涌来,相信未来也一定会有好的角色等她吧!

国人的骄傲!见证折纸的奇迹!

说起折纸,人们总会和纸飞机这样的小孩子玩意联系在一起,可有这么一个青年,在他的手中,一张普通的纸,似乎有了魔力,上到九天之龙,下到鱼虫蝼蚁,仿佛世间万物都可以在他手中幻化生成。

这个青年叫刘通,2017年4月,刘通带领团队创作出了世界最大的白犀牛折纸,一举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,被称为“中国折纸第一人”。

最初与折纸结缘,缘于刘通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段巧遇。一天,在公交车上的刘通看见邻座男子折出一朵玫瑰送给身旁的女朋友,刘通心中感叹:折纸这么神奇,我也要学。

从那天起,折纸成了刘通的唯一爱好。没有老师,就按照网上的教程,从最简单的学起。渐渐地,刘通的折纸技艺越发娴熟,他开始尝试设计自己的原创作品。

然而,创作出原创的折纸作品是十分不易的。折纸是一门研究折痕的艺术,而折痕轨迹又具备典型的数学性质,是在单位1的纸上进行构想和创作。这种创作,不是用剪刀拼接来完成,所以必须思虑全面,不能有丝毫的结构误差。

那么,怎样才能将一张普通的纸折叠成一个复杂的作品呢?就是对折痕图反复推敲。平日里,只要手边有纸,刘通就会在纸上画着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折痕图,再拿折痕图折来折去。大量实践后,刘通得出了一套理论:一张纸上,他用红色的线代表峰,蓝色的线代表谷,两条线所形成的交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能科学地折叠起来,一个是蓝颜色的线和红颜色的线的峰谷之差必须等于2;另一个是任何一个交点周围的角,用顺时针标号之后,奇数角之和等于偶数角之和等于180度。

除了要有缜密的逻辑和大量的数学运算,折纸对体力的要求也很高。在作品《龙之魂》中,仅打格子就需要9000多个,30平方米的牛皮纸,对折一次要走10米,做4个下蹲起立,打完9000个格,相当于走了2公里路,800个下蹲起立,而这仅仅完成了整个作品7000多个步骤中的一个。

随着技艺的日趋成熟,他的折纸作品《母爱》被西班牙博物馆珍藏,作品《青花瓷》作为国礼赠送给加蓬共和国庆祝中加建交40周年,作品《天使加百利》被匈牙利大使馆珍藏,就连国际著名奢侈品品牌爱马仕也邀請他设计艺术橱窗。

不要上了潜移默化的当

我上大学时,学英语,把托福听力存进MP3,一天到晚就放在耳边听。反反复复听,每天听十小时以上,整个人都想吐,还是听不懂。

为什么听不懂呢?因为我没有背单词。连单词都不认识,句子怎么可能听得懂?但是,我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,相信听得多总是好的。后来,它每讲一句话,我都知道下面要出来的是什么音节,但是没有用,什么意思还是不知道。

背单词,为了方便,只背第一个意思,而且只记拼写,不看音标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单词我也背过,但因为不看音标,不知道怎么读,听听力时仍然听不出来,全部抓瞎了。后果就是,我过四级和过六级中间隔了五年,而且这五年我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英语,努力考试。为什么效果这么差?因为我把邪路认成正路,把错误的方法认成正确的方法。

今天,很多人依然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。比如认为只要读书就是好的,就不会错。哪怕没读懂,也有潜移默化的好处。听起来好像不错,但并不是那么回事,只是这种解释让自己感觉更舒服而已。那种潜移默化留下的,就跟当年一天十小时托福听力在我耳朵里“潜移默化”留下的一样。

看事情不能稀里糊涂,要去推究背后的原因和理由。同样是上学,同样是一天七八个小时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,有人考90分,有人考20分。有人高三就考上大学了,有人要复习到高四高五。考20分的人,他也潜移默化了呀!复习到高四高五的人,潜移默化的时间更长呢!

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有的,但要去分别不同的情况。什么时候该谈潜移默化?“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第一次做坏事,很紧张,很害怕,下次再做,就没那么紧张和害怕了,做十件百件,整个人就完全变了。这种事上,一定要谈潜移默化。

但人们往往不爱在这种事情上谈潜移默化,倒爱在另外的事情上谈:看一本书,没看懂——“我潜移默化啦”;办一件事,掉链子了——“没事,吸取经验,潜移默化啦”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做了恶而无益的事,不谈潜移默化,就可以把大过失看成小过失,把有过失看成无过失;做了劳而无功的事,谈潜移默化,就可以把沒长进看成有长进,把没功劳看成有功劳。人实际上滑头得很呢,总爱把事情往让自己舒服的地方想。

孔子讲“好学”是“不迁怒,不贰过”,如果一次做砸了,下次在同样的地方还做砸,就是“不好学”。以“反正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”为借口,就是懈怠、放任、稀里糊涂、似是而非。

相关推荐
作文素材排行榜